如何稱呼最愛你?

當兩個原本並不熟悉的人,開始相愛、走入婚姻、成為父母, 每一次關係的轉變都涉及雙方稱呼的變化,看似隨口呼出的簡單幾個字,卻有許多浪漫意味蘊藏其中…… 中國夫妻間的稱呼 老公與老婆 / 在中國民間,夫妻之間最常出現的稱呼變為「老公」、「老婆」。相傳此稱呼最早便出現於唐代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。 唐朝有位名叫麥愛新的人,考中功名後嫌棄妻子年老色衰,便想另結新歡。但老妻畢竟照顧了自己大半輩子,直言休妻太過殘忍。於是寫了副上聯故意放在案頭:「荷敗蓮殘,落葉歸根成老藕。」給為他整理書房的老妻看。妻子看了後,提筆續寫下聯道:「禾黃稻熟,吹糠見米現新糧。」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,很是慚愧,便放棄了休妻的念頭。 見丈夫回心轉意,麥愛新的妻子又寫道:「老公十分公道。」麥愛新亦揮筆續寫道:「老婆一片婆心。」「老公」「老婆」也就這樣在民間流傳開來。 妻子與丈夫 / 人們通常談到夫婦時,夫多被稱為「丈夫」,婦則被叫做「妻子」。這兩種叫法、習俗相沿至今。 究其來源,「丈夫」的叫法來自在我國有些部落搶婚的習俗。女仔選擇夫婿,主要看這個男子是否夠高度,一般以身高一丈為標準。當時的一丈約等於七尺(那時的一尺約合現在的六寸多),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,才可以抵禦強人的搶婚。根據這種情況,女子都稱她所嫁的男人為「丈夫」。 而「妻子」的稱呼,最早見於《易?系辭》:「人於其官,不見其妻。」但妻在古代不是男子配偶的通稱。《禮記?曲禮下》載:「天子之妃曰後,諸侯曰夫人,大夫曰孺人,庶人曰妻。」看來那時的「妻」只是平民百姓的配偶,是沒有身份的。後來,「妻」才漸漸成為所有男人配偶的通稱。 太太與先生 / 舊社會一般稱官吏的妻子,或有權有勢的富人對人稱自己的妻子為「太太」,今有尊敬的意思。「先生」,近代以來,也稱「丈夫」為先生。有本意,有引申意,也有通假意。有特指,也有泛指。就其本意而言,古代「父兄」、「道士」這兩重意思已不多用。而其最基本的含義還是「老師」。《辭海》「先生」目下載:《禮記?曲禮上》:從于先生,不越路而與人言。也引申為對年長有德業者的敬稱。有時,也泛用為對人的敬稱。由此可見,這一稱謂,除指某些特定身份,如丈夫等物件之外,是隱含著職業、年齡方面的因素的。換言之,所謂先生,主要指有一定學識而又年庚較高的人。用先生指代丈夫,文雅而又帶有仰慕尊崇的意思。從中尤可見男性的尊嚴。 娘子與官人 / 娘子是古人對自己妻子的通稱。「娘」是中國人對母親的的稱呼,稱妻子為「娘子」以為孩子的母親。而官人在宋代在夫妻間的稱呼上,也是稱謂較多的朝代。宮廷中出現了「官家」一詞之後,平民百姓中,盼望自己丈夫早日平步青雲的妻子們,便開始稱自己的丈夫為「官人」。 外人與內人 / 在宋代, 妻子會稱自己的丈夫為「外人」, 又可稱做「外子」, 丈夫則稱自己的妻子除「娘子」外,還稱「內人」,一內一外,可見以男人為主導的定位趨勢明顯。在別人面前,對妻子的謙稱還有「賤內」、「家內」。同時期,妻子還有荊人、荊室、荊婦、拙荊、山荊等謙稱,有表示貧寒之意。 世界各國情人、夫妻間的稱呼 被最多人知曉的英語單詞 / husband與wife為英語國家丈夫妻子間最直接的單詞。husband ,這個單詞是由兩字詞中組成「house」和「band 」。「hus 」是「house」的縮略形式,「band」就是用來束縛的條帶,因此,這個單詞原為起屋的意思。在古時,一個「婚姻家庭」中,而負責「起屋」的一方就是「husband」;而負責紡織和養育子女的妻子——wife,便由單詞「weaver(紡織者)」演變而來。 德國人用Sch?tzchen來稱呼自己愛的人 / Sch?tzchen的中文意思是「我的財寶」,務實的德國人以此種稱呼來表達對對方的重視,以及表示彼此間的重要性。 美國夫妻間喜歡用「honey」、「sweetie」來彼此稱呼 / 意思是「蜜糖」、「甜心」。也許是美國人特別喜歡甜食,所以愛人間的稱呼總離不開「甜」。這樣的稱呼聽著就讓人感覺幸福。 立陶宛人(Lithuanian)則用「Alus」意為「啤酒」來比喻自己心愛的人 / 愛國愛家的立陶宛人,在談情說愛時也不忘提及自己國家的特產——啤酒,不知是真的對啤酒的迷戀可以與愛的人相提並論,還是呼喚愛人時就會想起自己最愛的飲品呢? 波蘭人把自己的情人比喻為「Herbatniki」/意思為「餅乾」,愛情在波蘭人眼中就像清脆可口、濃香四溢的餅乾,品嘗之後,唇齒留香,回味無窮。 日本人則會像孩子一樣稱呼彼此「お父さん( 爸爸) 」、「お母さん(媽媽)」/ 日本人以重視家庭著稱,尤其是有了小孩的家庭,夫妻間都與自己的小孩統稱彼此為「爸爸」、「媽媽」,可見日本夫妻對家庭的重視。 芬蘭人安靜、靦腆 / 呼喚自己愛人之時,也十分含蓄,Pienet pehme?t lehdet意為溫柔的小樹葉,是芬蘭夫妻間常有的稱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