單品台茶 躍上英日雜誌

阿里山選茶人之女 帶你領略每支茶的山頭氣

文字/陳怡如 攝影/李明宜

image

漫步在台北市民生社區,很容易就錯過「琅茶」的身影。隱身在街道上的迷你空間,張開雙臂就能碰到兩邊牆壁,這個小小地方,卻被和《Brutus》系出同門的日本雜誌《Hanako》選為「在台灣可以實現的一百件事」之一。實現什麼?讓你真切感受台灣每片山頭在不同時節裡的「單品茶」滋味。

這一切,要從創辦人之一蕭意玟的老家開始說起。她的老家就在阿里山出名的茶區樟樹湖裡,不僅很多親友是茶農,她的父親更是資深選茶人,多年來為熟客精選好茶,「從我有記憶以來,父親就一直教我茶的事情。」比照盲測的品茶遊戲,更是父女倆的日常遊戲之一。

對從小生活在茶香裡的她來說,「喝茶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。直到上了大學,離開家鄉後才發現,周遭朋友竟無人泡茶,而是人手一杯瓶裝茶或手搖茶,「泡茶好像是老人的東西,在年輕人的世界裡不存在。」

出社會後,她在科技公司認識了同事楊德威,有次楊德威去蕭意玟的老家玩,喝到她父親泡的茶,頓時一驚。

就像很多在台北長大的孩子一樣,楊德威少有機會喝到現泡茶,他還記得當時喝的高山烏龍,「一入口有很重的花香味,我從沒想過茶怎麼會有花香味,而這只是前味,喝下去還有後韻,呼吸時都有一股清香在喉嚨裡,甜甜的。」接著他大笑著說:「活了二十幾年從來沒有喝過這樣的味道,我好像被開發了!」

就在三十歲那年,兩人燃起新的人生夢想,創業念頭蠢蠢欲動。他們想起那次喝茶的經驗,心想:也許年輕人不是不喝茶,只是沒有門路而已。除了走高價的禮品市場,以及讓人望之卻步的傳統茶行,琅茶可以找到突破點。於是在二○一三年底,琅茶誕生了,瞄準三十歲上下、開始工作後有能力想買好茶的年輕人。「琅」正是蕭意玟父親名字的其中一個字,也代表著「琅琅上口的好茶」。

最初,兩人透過蕭意玟父親選茶,把每個時節、不同產地的最好滋味帶給客人。他們認為,即使都是烏龍茶,但在不同產地沾染了當地獨特的「山頭氣」、或是採收時間僅相差幾天,都會改變茶湯滋味,應被視為不同茶款,這正是每位品茶人對茶著迷的原因。他們借用咖啡的「單品」概念,要為客人奉上台灣單品好茶,「我們用傳統的選茶方式,但以現代的說法讓客人了解。」蕭意玟說。

每支茶都有編號


於是兩人為每支茶編上編號,還在包裝印上專屬檔案,從品種、產地、時間到製作方式,加強每支茶獨一無二的印象。一體成形的紙盒,攤開後更寫滿了泡茶知識,提點泡茶的水溫、時間,讓即使不懂茶的人也能按圖索驥。當初建議他們在包裝上強調單品茶概念的叁拾選物老闆Issa說:「他們用年輕人會懂的方式,把茶的細節找回來。」


兩年多來,琅茶的單品茶已累積到三十四號,每款限量販售,平均會有七、八種茶款同時銷售。現在兩人也自己開發北部茶廠,「我們很堅持茶農的地必須是自己的,從種茶到製茶都是一條龍,這樣他才覺得是他的作品。」蕭意玟說。

琅茶的招牌商品「奶萱紅茶」,正是來自一位三十五歲的年輕茶農,雖是茶水,入口卻有濃濃奶味,將帶有奶味的金萱製成紅茶,這樣的做法目前仍然少見。現在和琅茶合作的十多位茶農,遍及木柵、日月潭、南投、阿里山等地,未來也想開發東部紅茶。他們希望,只要客人跟著琅茶,便能喝到品質保證的當季好茶,最終探索出喜歡的味道。

儘管琅茶目前九成收入來自線上銷售,但兩人卻始終堅信面對面溝通的力量。這兩年透過參與大型研討會的方式,在現場免費提供茶水,「大家從來沒有在這種場合喝到好茶,所以都會對這隻狼印象深刻。」蕭意玟笑著說。透過十幾場「茶攤」活動,推廣單品茶的概念,也慢慢擴散口碑。去年接連登上英國《Monocle》雜誌及日本和香港的雜誌後,意外打開國際知名度,目前國外客人占二到三成,以香港和日本客最多。

去年,琅茶和藝術家「只是」合作,首度跨足茶具商品,推出對杯,除了畫上招牌狼,杯壁內緣還有一座小山,裝滿茶水時便能看到山頭倒影。「咖啡跟酒有很完整的儀式和器具,台灣茶卻缺乏這些。」楊德威說。他們認為這是一個完整體驗,如果你有喜歡的茶具,也會增加你想泡茶的動力。

現在兩人每天都會泡茶給對方喝,楊德威笑說,生活裡多了一個味覺的緯度。他們泡茶沒有什麼規則,把熱水加入茶葉中,等待適當時間,就能享用一杯好茶,輕鬆又愜意。「以前大家認為喝茶是老一輩的東西,有難度、很麻煩,我們想打破這件事,只要有好的茶葉,隨便泡都好喝。」蕭意玟說。琅茶的出現,讓台灣好茶回到人們生活裡,成為美好的日常時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