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是一場哲學課

image

在黑沉沉的電影剪接室內,高級講師馮炳輝(Makin)看著一套又一套電影的誕生,這些影片雖然不會正式在戲院公演,但他並沒有鬆懈,每個分鏡、每段音效,他都會給予專業意見,力求製作出更好的效果。因為他在培育的,可能就是下一個王家衛、杜琪峰或吳宇森。這間剪接室裡看似平淡的師生對答,深藏著的或許是本地影視業的未來。

Makin是香港公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的高級講師,本身一直從事實驗電影、新媒體、影像科技及音樂藝術工作,多年來為業界培育出一個個電影、電視、廣告及娛樂行業專才,「做創作是一定要讀的,他們要學的不只限於技術層面,如果你只有技術,當然仍可以去開工,但很快你就會發現這並不夠。」

哲學建立世界觀及美學體系

他以朋友之中一位在業界頗有名聲的視覺藝術家為例,「他真的很紅,工作機會從未間斷,但人生累積的經驗與靈感,短短幾年就已燒完,作品很快便不再獲好評,所以最後他還是選擇重返校園,打好根基。」所謂的根基,是美學及哲學方面的訓練,他設計的課程重視培養同學的哲學修為,雖然看似無關,但往往在真正開始從事創作的時候,就會發現對整個思考過程發揮很大作用。

「哲學幫助建立世界觀及美學體系,少了這個基礎,你的作品可能都會幾靚、幾得意,但沒有思考也沒有深度,對觀眾來說缺乏了一層意義。」賣座電影《潛行凶間》(Inception)及《星際啟示錄》(Interstellar)就探討了存在主義、時間與永恆,兩者都有很深刻的哲學思考在內,他續說:「就算站在商業立場考慮,你也應該首先學懂怎去講自己的故事去打動人,以後才會有能力為廣告客戶說出能打動觀眾的故事。」

學生的功課不只透過影片或照片表達,就如「美麗」也可以有不同的廣度、深度與角度,Makin 談到學生的作品難掩興奮,就算已任教多年仍能不斷發掘到年輕創作者帶來的嶄新衝擊,「學生會把個人生活融入作品,帶領你進入他們的世界。曾有一位讀寫障礙的學生製作了一個黑盒,當你走進盒內就會看到周遭都是從鏡子裡看到反轉了的文字,這樣以一個體驗來進行溝通,與傳統平面影像表達手法不同,令整件事變得立體化。」

訪問當日,Makin的學生阿波就在剪片室內專注地跟同學剪接他們的畢業電影作品,每個拍攝畫面的專業程度,比我們在電視、電影看到的並不遜色,阿波說道:「我們想從這個作品中表達的是人生中的遺憾。」如Makin 所說,學生們除了畫面美感,非常重視每件作品的深層意義。阿波畢業後想從事電影相關工作,所以在大學生涯中也非常努力,不會放過每個電影及廣告製作的實習機會,「畢業後我亦希望建立自己作品的網上平台,拍些自己喜歡的題材,盡量作多方面的嘗試。」

image

專業課程資助學費最高達9成

Makin提醒有興趣從事影視工作的年輕人,現時香港公開大學已有12個課程納入「指定專業╱界別課程資助計劃」(SSSDP),資助學額逾1000個,其中包括該學院的「電影設計及攝影數碼藝術榮譽藝術學士」、「創意寫作與電影藝術榮譽文學士」,以及「動畫及視覺特效榮譽藝術學士」,合資格本地學生可申請每年四萬多至七萬多港元資助,部份課程的資助金額佔學費差不多九成,令有志修讀的學生更無後顧之憂,安心享受大學生活。他說:「人生可以這樣和志同道合的人,不計利益不計成本去自由嘗試自己想做的創作,可能就只有學生的時候了。」

Text/ Coan
Photo/ Ted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