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維尼翁,漫遊5小時

歐洲最美的春夏交際之極,我來到位於南法普羅旺斯區的白色城市,阿維尼翁(Avignon),我沒有去拜訪遍野的紫羅蘭花田,卻在這個平靜的城市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記憶。有的時候把期望值放低了,往往會有意料之外的收穫。 話說回來的,到底也是個小小城市,5個小時只靠兩條腿走個大概也綽綽有餘,來說說有哪些好看好玩的。

1. 白色“城堡“,Le Palais des Papes

老實說,這真不算是你想像中的白色了,不過怎麼說呢,人家這建築長久以來也有做不少功夫的護理,但到底時間久了,顏色褪了髒了。 Le Palais des Papes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,俗稱“教皇宮”。 14世紀的羅馬教皇從羅馬逃亡到這裡,便起了這座宮殿,成為現在艾維尼翁的中心景點。

2. 教皇宮底下的泉水之音

聽不到天主教的頌歌,中午意外溫和的陽光下,教皇宮底下的廣場上卻是泉水之音叮咚不斷。廣場是由只有手掌般大小的石塊鋪成的,正對著雄偉的教皇宮,一邊是法國風情的小咖啡館,坐滿曬太陽的遊客,另一邊是一路向上的大塊階梯,通往阿維尼翁的後山。廣場中央坐著一個打扮有點“街頭”的年輕人,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演奏中,木吉他連著小喇叭,像泉水一樣的韻律不斷流出,沒頭也沒尾的,一點都聽不出章節之間的間隙或者接近尾聲的影子。

3. 繞道教皇宮的背面,在粘土和石頭砌成的巷子裡晃悠

教皇宮的後面是密集的居住區,小小的巷子舖滿粘土色的石塊,有些泛黃的石牆和教皇宮一個調調。巷子基本都挺窄,抬頭就只有一線藍天,就這麼瞎晃悠的話,動不動就撞個死巷子了,倒也挺好玩。

4. 爬高點,眺望全景

從皇宮的另一邊一路走上去,也沒話多大腳裡,就算是半​​山腰也足以看到整個阿維尼翁的全景。這座南法城市從石器時代(有這麼古老么!)就已經形成,之後受到羅馬帝國的統治,定位了整個城市的風格,當然羅馬帝國的毀滅也一起帶走了當時的護城牆。中世紀時,這個城市就成為當時的主要貿易點,鏈接地中海與歐洲各國。再來看看現在的這個城市,少了之前的繁榮,多了幾分寧靜和安逸,土紅色的屋頂好像是叢林的點綴物一樣散落在綠色的城市植被裡(空氣質量可是好了:D) 。

5. 遠望斷橋(Pont d’Avignon)

爬上後山山頂,便能遠遠看到另一個著名景物,斷橋,也俗稱貝爾澤橋。這座橋曾是橫跨羅納河的石拱橋之一,在1177年到1185年間建起,1226年重建過,但是這座原來22個拱的石拱橋最終還是抗不過頻繁氾濫的羅納河,現在置身下4拱,斷橋這個名字也這麼來。我們有斷橋的典故,其實人家也好典故這一口,貝爾澤橋的名字來自15歲模樣少年貝爾澤。傳說,少年受申領啟示,要在羅納河上建一座橋。並靠一人力量將巨石搬到河岸,當地人驚嘆之餘便追隨少年的建橋方案,橋建成之後,人們為了感激少年的壯舉,便用他的名字為橋起名。

6. 在玻璃屋旁喝咖啡

從山頂下來回城裡的路上,便會經過這個半隱藏的小水塘和玻璃屋。綠頭鴨悠哉悠哉的在水塘里,水塘的水也就到腳踝那裡,相當淺。綠蔭下,點一杯咖啡,坐在稀疏的陽光裡,不知不覺就過了20分鐘。

7. 把南法風味帶回家

咖啡小憩之後,精神飽滿腿腳麻利。這絕對是阿維尼翁的壞點子!精神抖擻的一下山便是滿街開得玲瑯滿目的小舖。

顏色鮮豔的巷子,又是橘色又是藍色,印在半鵝黃色半白色的石牆上,很有地中海風情。鋪子裡廚房用具、下廚的各種調味品到手工皂和浴巾,各種小法式風情。我最喜歡的是10歐一組的homemade調味品,有好多口味可以選,最愛黑松露、野蘑菇和橄欖油口味的!紫羅蘭味的手工皂也是一買一大籮,外加一組繡有紫羅蘭的天然棉面巾。從山頂下來回城裡的路上,便會經過這個半隱藏的小水塘和玻璃屋。綠頭鴨悠哉悠哉的在水塘里,水塘的水也就到腳踝那裡,相當淺。綠蔭下,點一杯咖啡,坐在稀疏的陽光裡,不知不覺就過了20分鐘。

Original post: http://www.gustobeats.com/2016/07/15/5-hours-in-avignon/

Follow me on Instagram @gustobea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