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樓市仍算健康

【iMoney智富雜誌—置業安居】本港樓價屢創新高,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比1997年的高峰還高,不過,1997年與目前的香港經濟環境並不一樣。

首先是香港人的收入不同了,1997年香港人均收入是26,400美元,目前是34,386美元,人均收入增加了30%。以個人入息中位數來比較,1997年是9,600元,目前是12,800元,也上升了33%,收入增加,購買力也應相對增加。

按揭佔收入比例低

按揭佔收入比例低亦因為收入增加,再加上按揭利率低,目前香港人買樓平均按揭佔收入的比率只是42%,遠比1997年時的103%低很多。

也許你會覺得奇怪,為甚麼1997年的按揭比率可以超過100%?超過100%表示該家庭每月供樓所須的錢比他們的收入還多。

因為1997年是全民炒樓全民瘋狂期,當時許多香港人將自住的房屋拿去銀行加按,借多一些錢來買第二套房投機,他們每月供樓按揭的錢超過入息,不夠之數則由儲蓄中拿出。這麼做是期望樓價再上升就可以賣掉套現,把錢還給銀行。只可惜後來樓市逆轉,這些供樓借過頭的人用光了儲蓄,再也無力以自己的收入來供樓。只好被迫賣掉第二套房,許多人這麼做,樓市就潰不成軍。

目前樓市比1997年健康得多,至少供樓比例仍相對低,只有當利率大幅上升,或經濟轉差,收入減少,供樓比例才會大幅上升。

炒家已被SSD趕走

2010年底開始,香港政府推出額外印花稅(SSD)措施,這個措施基本上趕走了絕大部分的炒家,1997年「摩貨」,即買樓者在正式辦理買賣合約之前已賣掉,佔總成交量的9%,目前「摩貨」比例只佔0.05%,已接近全面消失。炒家消失,剩下的是真正用家及長期投資者,這些人買樓為求安心,供貨比例也偏低,再加上利率低,一些人會選擇提前償還貸款,以減少將來的負擔。這使到平均按揭的比率只達到55%,比政府要求的70%低很多;55%的供貸比率是相對安全的,不易出現當年的負資產現象。

因此,儘管現在有不少人在高喊目前樓價太高,已超越1997年的高價,但是以目前香港經濟與1997年比較,目前樓價是比當時健康得多。目前高喊樓價太高,並出現大泡沫的人多基於政治理由,而不是客觀地與1997年的經濟數據比較。當然,我這麼說並不意味目前的樓價只會升不會跌,樓價的升跌最終還得看香港的經濟環境會否改變,新一屆政府的房屋政策如何。

撰文:曾淵滄

中原城市指數創辦人之一,現任中原城市指數首席研究員兼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碩士課程(MBA)主任,熟悉本港樓市走勢與經濟的關係,憑創立中原城市指數奪得2001年城市大學最佳商業應用研究獎。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管理科學博士及英國蘭卡士特大學運籌學碩士。


更多《iMoney智富雜誌》內容,請登入iMone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