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電力市場競爭難變天

【iMoney智富雜誌—ibanker教室】上次寫了英國、澳洲、新加坡改革電力市場的經驗。三個市場都因為九十年代的大改革而提高了行業效率,電價也比原來要低一些。改革的好處,都是在由政府經營電廠、發電和營運非常沒有效率的情況下一一體現出來。從國營轉為私營的一次性結果會隨時間淡化,譬如後來英國的電價因為其他原因反彈;新加坡電力市場改革後,除了四大發電公司外,其他公司佔有的市場份額微不足道,不見得是一般人幻想沒有壟斷的市場。雖然因為發電方法和工資成本等很多因素都不一樣,直接比較電費不是很合理,但是悉尼、倫敦和新加坡的住戶電費都比香港高出接近一倍。

  發展自由競爭成本高昂

  至於香港,政府的角色只是制定規則,電力市場由私營機構發展,因此不存在透過私營化提升行業效率的誘因。政府政策的目標,一方面要乎合市民期望,讓他們能以合理價格,得到可靠、安全及有效率的能源供應服務;另一方面要確保有足夠誘因去讓私人公司去繼續投資,維持將來供電的可靠性。此外政府亦鼓勵善用和節約能源,希望將生產能源對環境的損害減至最低。

  政府與香港兩間電力公司(港燈(00006)及中電(00002))的管制協議,列明了電力公司的責任及權利。電力公司保證能提供應付現時和未來的電力需求,反過來他們亦有權在其固定資產獲得一個准許回報率以作回報。為保障消費者的權益,電力公司在執行如調整收費或大型投資等計劃,要先獲政府同意。電力公司在技術、環保及財務方面等表現,亦須每年與政府共同進行審核檢討。值得留意的是,雖然香港長期只有兩間電力公司,但事實上管制協議並不包括授予兩電專營權,也沒有指定任何一間公司的供電區。

  管制協議為期10年,每5年會作一中期檢討。現行的管制協議於2008年簽訂,因此明年將會是中期檢討的時間。一般市民對於監管細節理解不深,興趣也不大,最關注的就是調低電費。每當兩電建議加價,市民當然反感,政客亦理所當然順應民意,說要開放市場競爭、調低兩電准許回報率等等。然而,無論是政府於2005年發表的諮詢文件,抑或是筆者近期數篇關於電力市場的文章,都指出電力市場發展競爭的難處。而在討論電力市場時,電價又是否最需要我們關切的地方?

  原則上,筆者認為只要效果是好的,市場是競爭式還是規管式並不重要。政府在過去的諮詢文件提及要開放本港市場,但未有具體建議怎樣做。開放供電的部分是不可能的,因為建立輸電網絡非常昂貴,沒有人會願意投資。管制協議沒有訂明兩間電力公司的供電區,但長久以來,港燈為港島供電,中電為九龍新界供電,於是人們認定這必然是兩電合謀避免競爭的措施,而忽略了現實中要建設一條電量足以應付跨港九的輸電纜,成本非常高昂,這筆費該由誰付,是個棘手的問題。

  社會反對輸入核能發電

  至於開放供電市場,無疑是投資較少和較具可行性的方法,但香港的面積太少,難以發展成競爭激烈的市場。放眼世界,基本上找不到一個城市有足夠的容量發展出競爭激烈的電力市場。新加坡是比較接近的例子,但壟斷指數(Herfindahl Index)很高,電價比香港高出一倍。雖然新加坡的發電技術與香港不同,單以電價比較兩個市場的效率並不合適,但是在民粹主義氾濫的香港,如果說改革後電費增加,將會給所有媒體所罵口水淹死。

  政府在過去的諮詢文件,都提到增加內地供應的方向。政府建議密切留意廣東省電力市場的發展,評估香港從內地進口電力的經濟利益,為可能來自內地的新供應準備加強發展聯網等。從內地輸入更便宜的核電,無疑是最直接提高效率的方法。事實上,中電從大亞灣核電站輸入電力,是中電電費比較低的重要原因。但是香港民眾非常反對廣東增加核能發電,尤其是在日本核電意外以後,更是難以推行。

  香港面積太小難以發展成競爭市場,但如果加入南方電網,就可以成為更大的競爭市場的一部分。但香港生產的電力,比中國電廠產生的電力清潔,環境和安全標準也更高。香港是否想要便宜但較髒的電力呢?現時廣東並沒有足夠的電力,香港是否要與中國的電力相互依存,是另一個重要的考慮。

  港供電質素比電費重要

  更核心的問題,是香港電力市場的本質,香港人口密度高、建築以高樓為主,導致單位面積電力需求非常高,而且要求的穩定度和可靠度都很高。德國房地產資料庫Emporis在2006年發表全球高樓報告,香港是全球最高「高樓人口」的城市,超過50%人在15樓以上的人居住或工作,密度比第二位的紐約高3倍,比第三位的首爾高7倍。換句話說,香港的電力密度需求也是世界上最高。因此要建設高素質、容量足以從中國輸電到香港的系統,除了非常昂貴,也需要非常先進的技術。投資成本是否高於利益,沒有人知道。

  每談電市場改革,一般人只關注電費。其實現時電費只佔香港家庭支出的2%,佔重並不高。考慮在人口密度高的香港,停電可能引起的禍害,電力可靠性是更重要的考慮因素。要確保市場公平,保障消費者利益,可以增加監管機構的獨立性,聘請更多專家執行更嚴格的監管。當然,這與維持電力穩定可靠一樣,要必然有成本代價的。

  撰文:王澤基

  王澤基:香港中文大學應用金融學教授、碩士課程主任,前巴克萊銀行常務董事,逾十年投資銀行工作經驗,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。